常常聽到巴洛克、洛可可、歌德這些名詞,但多數的人卻對它是一知半解

到底何謂真正的巴洛克、洛可可、歌德?

如何分辯?有哪些代表作?

我們臺灣也有所謂的巴洛克、洛可可、歌德建築嗎?

看看這週的鴻樣讀書會!


說文解字--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複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

總結來說,巴洛克特色即為善用動勢、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追求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並且廣泛的影響、應用於建築、音樂、藝術、生活當中。

 

洛可可:

「洛可可」(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Rococo 是從法國字 rocaille 演變而
來的,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

洛可可藝術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1715 年以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
格:常使用 C 形、 S 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洛可可藝術的另一個特色是甜
美輕快、精巧華麗,而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

洛可可藝術常使用 C 形、 S 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

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複的裝飾。雕刻則與家
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繪畫方面以風俗畫為主,用色清
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描繪的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以外,尚有肖
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

洛可可藝術流傳區域不廣,於十八世紀中葉逐漸衰微,而為新古典主義所取
代。

 

歌德:

歌德式建築的三個典型特色是: 1.尖的拱門,2.有稜筋的穹隆,3.飛樑(傾斜的拱壁)。另一特點是大型彩色玻璃窗。第一所哥德式建築,是第十二世紀法國的聖德尼( St. Denis )教堂。哥德式的雕刻都是附屬於建築,特別是教堂的建築,其人物造形纖瘦修長是受拜占庭的影響。柱子和門板沒有一處空著,刻滿了聖經中的人物,及來自異教傳統神話裡的魔鬼。其風格有希臘式的美感,不同於拜占庭藝術的僵硬衰弱。比其他中世紀美術柔和化,一方面也是民眾信仰形態的轉變,雕像從壓抑的感情轉為溫暖和平氣氛。如大量聖母像之出現。最盛期的哥德式雕刻,在法國達到最豐碩的成果。

                                
             

綜觀來說,最容易區分的便是歌德風格,一說到歌德風格,大家容易馬上聯想到的就是吸血鬼、古拉爵、尖塔造型的建築、黑色蕾絲,帶點神秘、邪惡,卻又高貴、優雅,就像綜合了龐克與鋼琴那樣的矛盾卻又異常的吸引人!而歌德式的建築被大量的運用在教堂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挑高的尖塔,使得光線得以呈現一種由上灑落人間的姿態進到室內,常給人神聖感,更因為大量的馬賽克彩色玻璃使用,使得教堂內的色彩、氣氛更加多變,也更美麗神聖!
而常使人難以分辯的便是巴洛克和洛可可了!巴洛克率先興起,而洛可可於之後的法國發展,兩者風格相當接近,同樣擁有著繁華、律動、多變、複雜的花樣圖飾,充滿著華麗、奢侈感,就連名字也都有點相似,莫怪於許多人分辨不太出來而相互使用卻無從得知該正確歸類為哪一名詞!但從色彩方面或許可以稍稍分辨的出,相較於巴洛克的華麗,洛可可雖也一樣華麗繁複,但在色彩方面稍稍偏淡雅一點,以一種較輕透、淡彩的氛圍出現!如果說巴洛克是一位魅力四射的性感女明星,那麼洛可可便是氣質高雅的貴族千金,兩者之間的差別,或許可以如此小小的不同,稍稍加以區別!
歌德式建築我想非常的好辨別,只要有符合其建築特色三項中的第一項-尖尖的屋頂,便容易認的出來,而巴洛克與洛可可則馬上讓人聯想到法國凡爾賽宮,或者是法國路易十五、十六,及瑪麗皇后奢華的一切。還記得小時候大家應該有看過一部漫畫-凡爾塞玫瑰,正是典型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了!
那臺灣也有這三種建築嗎?有的喔!很驚奇吧!而且到現在也還都看的到!例如三峽老街、迪街老街,高雄玫瑰教堂等等,都是屬於西方式的風格建築!但形勢稍有不同!雖然風格是師出同門,但其實一種文化流傳到各個地區後,便會融入當地特色,發展出屬於自己當地的色彩特色,這或許可謂是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吧!那便是絕對不會永遠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
在臺灣早期,經過了多年的殖民歲月,尤其在日本人崇洋的統治下,興建了許多摻些西洋味道的建築,其中當然包括了這些風格!但臺灣建築的不同,多用在於商街成排的建築,並且大都是二至三層樓建築,而歐洲則大多是宮庭、皇室建築,佔地較廣,且極其華麗!在雕飾方面,臺灣建築外觀可看到使用獅子、蝙輻等中式吉祥物取代歐洲的花卉、旋轉圖騰,建材也多用紅磚、灰石材打造,與西方大有不同!
下次到了老街,除了買東西之外,別忘了多觀察一下建築,說不定能有另一種收獲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e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