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08/10/04

 

這一週的讀書會我們要來討論華人的建築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亞洲還陷於戰爭、白色恐怖之時,西方世界卻己在各個方面不斷的進步、超越

不論在藝術上、思想上,都有許多的新觀念不斷的被提出

而這些華人的建築師們,可謂是第一批完整接受西方建築文化洗禮的學生

而這時正是西方現代主義大為流行之時

也因為他們傑出的學習、努力,讓東西方的文化在現代的建築中,得已融合、創新

並且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建築文化衝擊

 首先介紹第一位建築師 陳其寬是東海大學創建築系主任

其寬1921年出生於北京文人世家,五歲開始繪畫,後來卻選擇讀建築

陳其寬被喻為「水墨現代化」的大將,設計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陳其寬設計路思義教堂的過程,都是獲得認可的,其中有部分的原因是基於貝聿銘建築師的名氣

還有一部分是他本身個性上的廣納建言、隨遇而安與有條件妥協的特質

才能讓這棟建築保有原先設計的風貌,並成為他建築事業中最好也是最知名的作品

教堂的結構系統「薄殼結構」產生出特殊造型與空間,是相當少見的成功案例

薄殼結構是指「像蛋殼般雖薄,卻具有抗壓性」

有種說法是其實路思義教堂整個發想與規畫的過程就由陳其寬主導,貝聿銘負責審核

另一種說法是陳其寬負責建造完成的,貝銘設計構想教堂形式

但是由於貝聿銘的名氣較大,因此外界的人都只知道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設計的!!

 這諸多的說法哪個是正確的,這還需要去研究了解。

 

 

 


再來是大閎建築師,王大閎1918年7月6日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

從小吸收了東方美學文化的教育,之後到哈佛就讀研究所接受了包浩斯現代主義啟蒙人(葛羅培斯)

當時同班同學還包含了知名建築師貝聿銘

 

王大閎的作品見證了台灣50~70年代的歷史變化,跟著時代的潮流轉變著

1953年在台灣他開始了中國建築現代化的思想,將帶入中國建築的語彙結合了西方建築簡約主義,帶給當時國內建築界極大的衝擊

 

 王大閎作品的特色為:
1.近乎潔癖的精簡造形與空間
2.以清水 混凝土或素色(單色)面磚表達紀念性
3.對傳統建築造形元素的簡化與變形來表達對傳統的承傳
4.格子窗的引用

他的作品我們都曾看過,外交部、松山機場等..多個知名的建築

但尤其是國父紀念館,中國建築的語彙可明顯看見建築的屋簷

但是卻沒有傳統建築的繁華複雜的裝飾設計,規局排列的柱式以及精簡分割的門窗

完美的結合了東西方建築文化!!

 

 

 


 

壓軸是鼎鼎大名的建築師---聿銘,貝聿銘1971年4月26日生於廣州

他深受柯比意大師的影響,導致後來影響貝聿銘的設計

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他設計的建築造型大膽,設計特殊新穎

往往都帶給人們視覺衝擊,也感受到他心思細膩的一面,求完美的態度令人敬佩,都完整的呈現在他的建築物上

他的手法著重在於自然的採光,將自然景物融入於室內

就像是巴黎羅浮宮,令人驚艷的玻璃金字塔,不僅是美觀而已,更還有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大量光線引入到地下室

另外為了擔心遮擋住後方其他建物,所設計玻璃材質,視覺能夠穿透

他不著痕跡的、親切的將建築融入於自然的環境中

在他的最新作品裡--蘇州博物館,一如往常的手法帶入於這個博物館

自然的採光、與自然環境的融入、簡單俐落的建築外觀

並且將蘇州當地的建築特色結合了現代建築特色,這位大師每次的設計都令人感到新奇與讚嘆!

 

 

 

 


 

當我們了解到了這三位建築巨人的設計風格與作品

我們開始分析這三位的作品有何相異處或是相似處的地方

就以王大閎與陳其寬來說,我們感覺到這兩位的設計風格比較相似,這是個有趣的發現

路思義教堂意象與視覺呈現,有點像似國父紀念館的屋簷意象

而貝聿銘大師,他的作品風格主要是以簡單的幾何型去塑形,把建築物當作是件美術品去雕塑它

但這只是我們的延伸思考角度,因為他們三位是同個年代且接受西方教育

然後在亞洲等地區發揚光大,因此,會把他們三位一同來說明及分析

建築界的巨人,我們深刻體會到他們的每個經典之作,帶給我們的精神不斷堅持、突破自我、創新求變、融合文化

我很慶幸,我能看見大師們的作品,而他們的作品將會世世代代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以上言論純粹個人觀點發言,不代表任何立場;資料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e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